🎥 影评与解读
瑟琳·席安玛执导的《燃烧女子的肖像》是一部革命性的女性主义电影杰作,它不仅重新定义了女性凝视(female gaze)在电影中的表达方式,更是对传统男性主导叙事的彻底颠覆。这部设定在18世纪法国的作品,通过两位女性之间的情感故事,探讨了艺术创作、女性自主权和欲望的复杂关系。
影片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独特的视觉语言。席安玛完全摒弃了男性凝视的惯例,没有将女性身体客体化或色情化。相反,她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女性之间平等的观看与被观看关系。玛丽安作为画家,她的凝视是创造性的、主动的,而非占有性的。这种凝视方式在艾洛伊兹说出”转过身来”这句台词时达到高潮——被观看者成为了主动的参与者,打破了传统的主客体二元对立。
电影中的无男性角色设置创造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女性空间。在这个空间里,女性可以自由地表达、创作、相爱,而不受父权制度的直接干预。虽然男性的影响以婚姻安排的形式存在,但他们的缺席反而突出了女性在有限自由中寻求自主的努力。厨房场景中三位女性讨论堕胎的段落,展现了跨越阶级的女性团结,这种团结基于共同的身体经验和相互理解。
艺术在片中不仅是表达媒介,更是反抗工具。玛丽安的画作成为了保存记忆和情感的方式,而音乐——特别是维瓦尔第《四季》中的”夏”——则成为了超越时空的情感纽带。最后一幕艾洛伊兹在音乐会上的泪水,既是对失去爱情的哀悼,也是对曾经拥有的自由和激情的纪念。
影片对时间性的处理也极具女性主义色彩。故事采用回忆的框架,强调了女性记忆和叙述的重要性。同时,片中反复出现的俄耳甫斯神话不仅是对异性恋爱情神话的重写,更暗示了女性创作者”回头看”的必要性——回顾历史,重新诠释,创造属于女性的叙事。
《燃烧女子的肖像》在技术层面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。全片仅使用自然光和烛光照明,创造出如同古典油画般的质感。这种美学选择不仅增强了时代感,更暗示了女性经验如同烛光般脆弱却坚韧的特质。影片几乎没有配乐,环境声音和对话成为主要的听觉元素,这种克制反而增强了情感的强度。
这部电影对当代女性主义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它证明了女性视角的故事不仅可以在艺术上取得成就,也能获得商业成功。更重要的是,它为女性创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电影语言,一种真正属于女性的、不需要通过男性视角来验证的表达方式。
在#MeToo运动的背景下,《燃烧女子的肖像》的出现具有特殊意义。它不仅是对女性情感和欲望的肯定,更是对女性创作权和话语权的宣示。这部电影提醒我们,女性的故事值得被讲述,女性的视角值得被重视,女性之间的情感联结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。
🏆 获奖与荣誉
- • 第7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
- • 第45届凯撒奖最佳摄影奖
⭐ 评分与链接
相关推荐
讨论区
分享您的想法和观点
加入讨论
分享您的想法和观点
加载评论中...